学院新闻
新闻动态

计算机学院2023年亮点工作回顾

发布人:石剑峰发表时间:2024-01-29点击:

2023 年,计算机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攻坚年”为主题,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克难奋进,学院各项工作有新亮点,学院事业有新进展,为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学科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党建与思政教育亮点纷呈

1.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学研查改”一体化,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院领导、党委委员、系室主要负责人讲党课率为100%。问题查摆12个,整改落实率为100%。

2.教育培训形成体系化。邀请财资部负责人为全院教职工做培训,举办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开展管理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系列培训。

3.组织建设增添活力。调整学生党支部设置,纵向设置率为100%。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师生制度、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首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最美笔记”风采展。引入话剧、诗朗诵展示方式,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当观众、知名企业党建负责人当评委,第10届“支部书记讲党史”活动影响力显著增强。

4.党建“双创”取得新进展。学院党委、博士生党支部通过学校首批“标杆分党委”“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验收,计算机应用系党支部验收获评“优秀”。在学校第二批党建“双创”工作项目培育创建中,软件工程系党支部入选“样板支部”,空间信息工程研究生党支部入选“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张文钧同学入选“研究生党员标兵”。

二、学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

5.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据2023年11月官方数据,我校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53‰,居第115名,较去年提升15名。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软件工程位列全国21名,进入前20%,较去年有显著提升。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并进入建设期,将成为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和软件工程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学院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构建了国家-教育部-湖北省多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的创新平台体系。成立信息科学创新研究院,统筹管理现有科研平台,协同推进学院有组织科研,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

6.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职引进国家级青年人才张洪艳教授,引进王玥玮、陈宏宇、甑慧翔三位特任副教授。曾德泽晋升三级教授,颜雪松和黄绍广晋升教授,万林、李新川、许瑞、刘佳、徐永洋、张咏珊、张军强等7人晋升副教授,谌一夫、宋志明晋升副研究员。王力哲教授当选2023智慧城市先锋榜领军人物,张洪艳教授当选第十一届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曾德泽教授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新一届理事,陈伟涛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王力哲、蔡之华、李军、张洪艳、曾德泽、蒋良孝和龚文引等7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王力哲、蔡之华、李军、张洪艳、曾德泽、蒋良孝、龚文引、唐厂、卢超等9人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王力哲、李军、张洪艳、蒋良孝等4人入选爱思唯尔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李军教授上榜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三、人才培养保障能力有新提升

7.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对标高水平大学,完成本科大类专业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软件工程(学硕)和电子信息(专硕)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制定《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规定》,全面开展“双一流”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群建设,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出台《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班英文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完成国际合作班第一届毕业生毕业选题和保研工作,推进IIT外教来华授课等相关事宜,并邀请日本会津大学李鹏教授作中日“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宣讲,协助学生成功申请 IIT 3+2项目,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体制;与武汉金山办公签订供需对接就业协同育人协议,傅苑负责的与金山办公定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山办公“CS CAMP”人才培养训练营》入选为教育部35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优秀案例之一。

8.课程建设取得新成绩。开展本科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培育工作,全面开展“双一流”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群建设。我院三项课程思政案例获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分别为戴光明、王茂才、彭雷、宋志明、陈晓宇、武云完成的《星座覆盖可计算理论与技术》,陈麒玉、刘刚完成的《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邱芹军、陶留锋、吴亮、陈占龙、刘郑、徐永洋、郭明强、谢忠完成的《自主可控高性能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王茂才教授负责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陈占龙教授参与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蔡之华负责的《“教、赛、研、产”融合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刘刚、张夏林参与的《高水平师资引领资源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院王力哲、陈占龙、谢忠、陈伟涛、刘刚、戴光明、王茂才、董玉森等老师负责建设的《军事地质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第十一届高校GIS论坛“优秀教学成果奖”。

9.学科竞赛生态不断优化。制定学科竞赛列表,学生参与度逐年提高,5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及学科竞赛。全年共孵化近300个竞赛项目,其中本科生70余项、研究生21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项。230余名学生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等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5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项145项,国家级以上奖项95项,其中国际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3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

10.招生就业取得优异成绩。构建院领导-院办公室-专业(系)-学生(校友、在校生)四级联动的招生宣传工作体系,丰富宣传材料,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生源质量战。李国昌书记、张洪艳院长、湖北省教学名师戴光明教授带队深入中学,共有16位教职工赶赴湖北省24个县市的30余所高中参加高招咨询会;14名系室主任、书记深度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直接参与招生工作的教职工30余人,累计发放招生宣传册8000余份。开展2023级本科新生问卷调查。普通类和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湖北省内招生录取分数分别为614、604,分别高于湖北省批次线89、79分,较往年同期有大幅增长。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0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连续12年100%。

11.思政教育成果不断涌现。学院获得第四届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李欢欢获评研究生教育教学先进个人;胡成玉获评“研究生良师益友”;蔡之华团队获评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胡成玉团队获评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龚文引获评“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4名博士、1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院团委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单位、学校“五四红旗团委”,“计科先锋宣讲团”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计科先锋实践团”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院学生会获评学校“标兵学生会”,石俊杰获评“十大标兵学生”,周汝霖获评“十佳团属新媒体达人”。李欢欢入选学校“向阳宣讲团”“指南针讲师团”,王太茂获评“优秀辅导员”,叶亚琴获评“十佳班主任”,武云获评“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学生调研报告《关于数字赋能下红色实践育人路径探索的调查研究——以计科先锋团队十年红安实践为例》入围团中央2023年度“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四、科研活力进一步激发

12.科研项目数目与经费明显增长。全年新增到账经费4177万元,其中纵向到账经费3404万元,横向到账经费773万元,总到账经费比2022年增加了777万元,增幅23%。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军委科技委173项目课题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申报成功率达到28%;获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

13.高水平科研成果增长明显。全年发表SCI检索论文221篇,比2022增加41篇,其中T1论文80篇,T2论文86篇,T3论文41篇,T4论文13篇。发表CCF论文151篇,其中 A类论文27篇,B类论文68篇,C类论文56篇,CCF论文总量比去年增加76篇,增幅超过100%。新增ESI高被引论文15篇,出版学术专著10本。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2项。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各类学会、协会和地方科研奖项21项,其中王力哲教授牵头完成的“透明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建模分析与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力哲教授参与的项目“海上搜救与溢油应急信息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王力哲教授参与的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地球大数据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陈占龙教授牵头的项目“自主可控智能化地图制图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张洪艳与李军教授参与的项目“室内外一体化三维数字空间智能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刘刚教授牵头的项目“复杂城市地质空间三维多尺度智能建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王力哲教授研发的“地质一号”高光谱对地观测智能卫星研制进展顺利,戴光明教授开发的航天专业工具CSTK软件平台进入国家重要产品目录,李军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空间转录组数据的定量模式识别框架”被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接收,张洪艳教授发布了中国首幅1米分辨率土地覆盖产品SinoLC-1。

14.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制定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组织学术报告31场,其中“信息前沿未来论坛”12场,特邀专家来自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包含3名国家级人才、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和1名省部级人才。承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第7届国际亚太互联网-网络时代信息管理和大数据联合会议(APWeb-WAIM 2023)等。

五、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展

15.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我院获评校2023年度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先进集体。邀请美国AUTODESK 高级软件工程师及软件国际化负责人蒋圣平来学院给研究生讲授大数据课程。邀请6位国外专家来院讲座,分别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闵革勇、美国斯坦福大学宋随宏、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Rajiv Ranjan、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副教授Edwin Ren、 美国爱达荷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马小刚、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后阙翔。

16.社会服务能力有显著提升。依托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作为主要支持单位,协助学校申报并成功进入湖北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第二批国家级培训机构目录,扩宽培养人才的渠道。新增中国计算机学会GSP、GESP考点。4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